1. 首页 >> 百科知识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是什么生肖)中国最大的图书馆打一生肖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收藏图书资料,供人们阅读和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图书馆就出现了。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和参与社会教育的功能。接下来,边肖将介绍中国最大的图书馆。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中关村

南大街33号,毗邻海淀区白石桥高梁河和紫竹院公园。中国国家图书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双塔高层建筑,重檐,空雀栏琉璃瓦屋顶,浅奶油色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上的石阶,汉白玉栏杆。整个建筑为蓝色,寓意小心水火。中国国家图书馆分为主馆南馆、主馆北馆和古籍馆,藏书3119万册,其中古籍善本200多万册。2008年,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世界排名第三。

历史的发展

清末1909年9月9日(清宣彤元年7月25日),清政府批准军机大臣兼教育部高级大臣张之洞的邀请,筹建史静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并调拨内阁金库、翰林院、国子监薛楠藏书、文锦阁《四库全书》和敦煌《劫遗书》作为基本馆藏。史静图书馆成立后,苗是第一任馆长。蒋寒、夏曾佑、梁启超先后担任策展人。鲁迅等著名学者为其建设做出了巨大努力。辛亥革命后的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国库虽然空空,却无力维持图书馆的经费。然而,史静图书馆的古籍藏书丰富,同时又因接受国家交付而具有国家图书馆的地位。它的成立是中国图书馆发展的一大进步。1916年,教育部将内政部归档的所有出版书籍移交给史静图书馆收藏,国立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国立史静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隶属于大学。为解决经费问题,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与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协商签订协议,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北海图书馆于1929年8月合并。合并后,图书馆名称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直属南京政府教育部和中吉会议小组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领导。中海的聚仁堂是第一大厅,北海的萧晴大厦是第二大厅。这一时期,由于经费的保证和丰富的馆藏,许多社会各界名人都关心图书馆建设,大量聘用了高水平的图书馆员,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1931年,一座新图书馆在金文街建成。这些都使得中国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抗战时期,该馆部分藏品和馆员南迁,先后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设立办事处。抗战胜利后,该馆在当地的办公室和藏品,除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珍本书籍和从南京运到台北的18箱内阁书籍和地图,陆续运回北平。在此期间,博物馆多次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直到1949年2月北平解放,该馆才获得新生。新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物馆归文化部领导。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58年6月,该馆改为北京市领导机构。1960年11月,博物馆归文化部领导。1949年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每年增加40万册,并接受了许多国内藏书家和著名学者捐赠的珍贵书籍和手稿。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参考咨询服务,出版多种联合目录和专题书目,多次举办展览和报告会。1957年,根据国务院通过的《全国图书协调计划》,图书馆作为第一届全国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在图书分类、全国联合目录、统一目录卡的编制和馆员培训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后的1975年3月,共和国第一任周恩来提出并批准建设新北京图书馆,意味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国家和社会赋予国家图书馆更加重要的使命。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同志为国家图书馆题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自动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89年,大型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启动,图书馆自动化应用系统开发实践。从1995年开始,按照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思路,制定了《全国图书馆网络建设与发展规划(1997-2000年)》,集中力量解决网络建设、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1999年2月,国内图书馆率先采用了先进的千兆以太网技术,建成了拥有3000个信息节点的图书馆局域网,连接了所有应用子系统。在互联网建设方面,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已经开通。与国务院办公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实现了100兆专线连接。实现了与中国计算机公共网、中国教育科研网、cstnet和北京有线电视网、广电总局全国有线电视网、网通的高速互联,使国家图书馆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立项。作为国家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总投资12.35亿元,并已付诸实施。2002年以来,国家图书馆还承担了“中国回收善本工程”和“送书下乡工程”两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进展顺利,充分发挥了国家图书馆建设先进文化和传播知识的功能。2003年10月28日,国家图书馆ALEPH500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全面投入运行,为国家图书馆步入世界先进图书馆行列奠定了基础。

场馆布局

国家图书馆有三个图书馆,即白石桥总图书馆南区、总图书馆北区和金文街古籍图书馆。

宗关北区

区域名称服务地点参考图书馆区北中央大厅负一至二楼中文图书馆区北区一至二楼外环经典图书馆区北区一至二楼外环自复制办公室北区一楼, 二、四楼西南综合问讯处综合办公室北区二楼东登记处综合办公室北区二楼北区目录查询区综合办公室北区二楼北区外国文学阅览室综合办公室北区三楼日文刊物图书馆阅览室综合办公室北区三楼华北中文报区综合办公室北区四楼华南期刊区综合 办公室北区4楼华北基础中文图书阅览室综合办公室北区4楼华北保存本阅览室的北方缩微胶卷综合办公室北区4楼西北年鉴阅览室综合办公室北区4楼。 阅览室北区四楼东南4-23总馆空 4总馆北区东4总馆北区西南注:上述区域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 00至21: 00,周六至周日9: 00至17: 00。须出示国家图书馆读者证或二代身份证(16周岁以上)总馆南区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共设置了综合阅览室、外文阅览室、台港澳文献阅览室、缩微文献阅览室等12个文献阅览室,近千个座位,覆盖无线网络。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9:00-17:00。

古籍博物馆

地区名称服务地点服务时间报名处古籍馆金文楼一楼东侧周一至周五9:00-16:30金文楼古籍阅览室A301周一至周五9:00-17:00。

(图书检索时间:9:00-12:00,13:00-16:30)

林琼大厦一楼北周一至周五9: 00-17: 00以上区域,林琼大厦一楼古籍馆,凭本人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可进入。馆藏资源编辑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古今中外,荟萃精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收藏机构,依法接收中国大陆各出版社的样书,也收藏中国大陆的非官方出版物,如各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等。它是图书馆学专业资料的集中收藏地和全国年鉴资料收集中心。从藏书和馆员数量来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南宋皇家鸡西殿的藏书,最早的藏书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殷墟的甲骨。国家图书馆馆藏珍品包括珍贵古籍、甲骨文拓片、中国古代地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地图、名人手稿、革命历史文献、族谱、地方志、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卷(件)。截至2012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量已达3119万册,其中有价值连城的善本200多万册,如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锦阁四库全书》四大高校馆藏。

分类书籍(件)

中国人

普通书籍

5413505(体积)

普通古籍(包括新线衣服)

1,648,206(体积)

台湾和香港的书以及国外出版的书

200,068份

组合计划

7261779(体积)

外语

西方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和其他)

1,895,277(体积)

俄语(包括其他斯拉夫语)

622,147份

日语和东方语言(日语和其他一些东方语言)

1,041,785(体积)

组合计划

3559209(体积)

图书总数

10,820,988(体积)

杂志

中国人

中文期刊(514623种)

6701841(体积)

外语

外文期刊(47207种)

6631305(体积)

期刊总数

13,333,146(体积)

报纸

中国人

中文报纸(7624种)

119,097(合订本)

外语

外文报纸(1708种)

93,206(合订本)

报纸总数

212,303(合订本)

特藏与特藏

古籍善本

282,300(份,件)

新山本

14,918(份,件)

稀有的外文书籍

35,638(份,件)

中国地图

96,861(卷、张、张、件)

外语地图

49,306(卷、张、张、件)

照相

99,646(张,卷)

美术明信片

64,581(张,张)

金石拓片

304,265(片,膜)

进士图书

10,080(份,件)

金石图册

644(份、件)

手写手稿

86,178(件)

舒扎

2930(份、件)

民间语言文学

159,781(份,件)

精装静音

7463(份、件)

其他特殊收藏

299(件)

图书馆学材料

41,575份

敦煌吐鲁番资料

21,255(份,件)

家谱和地方志

53,949(份,件)

其他国内信息

1,006,990(体积)

外国政府出版物

56,985(份,件)

联合国新闻

560,897(份,件)

特别收藏总数

2,956,541份(复印件、单张纸、单张纸、胶片)

微文档

缩微胶卷

100,750(体积)

缩微胶卷

1,308,207(薄片、薄膜)

缩微胶片总计

1,408,957(卷、张、膜)

视听文学

记录带

19,708(盘,盒)

激光唱片

40,224张

立体声唱片

967(张)

MP3文件

2860张

录像磁带

14,608(盘,盒)

激光视盘

1,880(张、盘)

VCD视频光盘

85,829(张,碟)

VHD视频光盘

260(盘、盒)

DVD视频光盘

38,037(张,碟)

视听文献总量

204,373(张,盘)

电子文献总量

42,895(张、碟)

收集总量(截至2010年)

28,979,203份(件)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